村委主任杂志

全面助力康县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时间:2025-04-24 13:27:07来源:中共康县委党校 文字:青旸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甘肃省康县为例,深入分析了康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多重意义,包括文化传承、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升等方面。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康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文化挖掘及人才引进等策略,推动康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增长,还能促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康县,作为甘肃省内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近年来,在乡村旅游领域成果斐然,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模式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探讨康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康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康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近年来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上,康县乡村旅游在文旅市场上亮点频出,成效显著。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引领下,以及陇南市委、市政府的“三城五地”与“十大行动”战略部署下,康县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打造“五美康县”为宏伟蓝图,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创新性地推行“生态+”发展模式,不断拓展绿色生态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渠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激活北山南水的文化旅游潜力、强化全域旅游康养品牌建设,康县成功让乡村美景、自然风光与丰富果园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绘制出一幅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的新时代画卷。康县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独特的资源条件,拥有令人向往的旅游资源,全境仿佛一个天然的康养福地,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5%。阳坝4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更是以茶园风光著称,不仅是中国名茶的重要产地,也是西部地区少有的生态旅游观光佳地。在阳坝梅园沟景区的天鹅湖畔,油房坝村秉持“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理念,依托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大优势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康县共接待游客389.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3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7.3%,充分彰显了康县乡村旅游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如今,康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正逐步成型,产业融合形态日益丰富,从全县到各个村寨,从青龙山的壮丽到梅园河的秀美,从一系列高标准项目的推进到每一片稻田的茁壮成长,展现了康县在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亲近自然的机会,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乡村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文化元素得以展示和传播,增强了外界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感受乡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激发了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乡村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经济模式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增长空间有限。然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还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从而构建了更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乡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更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康县阳坝镇油房坝村为例,该村依托梅园沟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施“百村千桌万床”工程,建设了茶园风情民宿,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该村还积极发展茶叶、天麻、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通过“保底托管”的方式,将村民的茶园整合起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此外,乡村旅游的繁荣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推广,油房坝村通过村级茶厂对合作社采摘、收购的茶叶进行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乡村旅游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在提升农民收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农民通过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如开设民宿、餐馆,或是销售手工艺品,能够在旅游服务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以康县长坝镇为例,自2023年5月1日“桃园喜居”试营业以来,至同年11月底,其营业额已高达84万元,这一数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而“桃园喜居”仅是青龙山大景区中的一个亮点,随着整个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其龙头带动效应将愈发显著,惠及更广泛的农民群体。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乡村旅游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农民还可以通过加入旅游合作社、股份制企业等方式,实现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益。康县依托青龙山大景区的自然优势,统筹谋划建设“青龙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已建成多个旅游项目,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收益来源,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以此为基础打造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这一战略要求地方政府首先需制定清晰的全域旅游发展蓝图,将乡村作为整体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乡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利用。在规划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旅游项目与乡村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既保护乡村的原始风貌,又传承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防止因过度商业开发而破坏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包括改善通往乡村的交通条件,让游客能够便捷地到达;完善住宿和餐饮设施,提供舒适便捷的住宿体验和地道的乡村美食;优化旅游线路设计,让游客能够充分领略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将其融入旅游产品之中,不仅能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深度,还能增强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康县为例,为持续巩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效,康县需构建“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赋能—智慧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机制,在青龙山、梅园河等核心区域实施生态敏感性分级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系统,同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确保负氧离子含量等核心生态指标稳定在最优区间。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方面,应重点推进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县道拓宽改造工程,构建覆盖全域的旅游风景道体系,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自驾营地等设施;建立农产品直供旅游餐饮的溯源体系;实施民宿品质提升三年计划,制定特色民宿分级标准,培育康县药膳、茶宴等地域餐饮品牌;依托北山南水空间格局,设计山地运动康养、亲水休闲疗养等主题线路,开发地质科普、森林疗愈等沉浸式体验项目。除此之外,文化价值转化工程应重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基地,开发康县女红、茶马古道等主题文创产品,培育非遗传承人研学导师队伍,创新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计划;建立乡村文化数字档案库,将传统农耕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标识系统、景观小品设计。在产业融合示范方面,建设中医药康养产业园,需构建“旅游+康养+农业”产业链,开发药膳食疗、森林冥想等健康养生产品;建立景区带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茶山—茶厂—茶馆”体验链,开发茶叶采摘、古法制茶等参与式项目,以此来打造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整合各类资源助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优化乡村经济结构、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康县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地理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产业。首先,在自然资源整合方面,康县要对县域内的山水、森林、田园等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将青龙山、梅园河等自然景观集中规划,打造综合性生态旅游区,以阳坝4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为核心,辐射周边乡村,把零散的自然景点串联成线,例如,规划一条包含山林徒步、河谷漂流、田园采摘的综合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不同区域体验多样的自然之美。同时,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旅游开发限制传统农业活动的区域给予合理补偿,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文化资源整合同样关键,深入挖掘康县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详细记录各类文化遗产的信息,包括康县女红、茶马古道文化等,依托这些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传统村落中,设立民俗文化展示馆,展示传统农具、服饰等,定期举办民俗表演活动,对于红色文化,修复革命遗址,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教育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此外,鼓励民间艺人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制作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手工艺品、纪念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旅游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导游、酒店管理、旅游营销等专业人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鼓励村民参与旅游服务,通过开展农家乐经营、农产品售卖等活动增加收入;成立旅游合作社,将村民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提供政策支持和小额贷款,助力其开展旅游相关创业项目,如开办特色民宿、乡村餐厅等。

挖掘文化特色,精准发展模式

  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挖掘文化特色并精准定位发展模式,是康县实现旅游差异化竞争、提升吸引力的关键。康县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与民俗风情都是其独特的文化资本,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康县应深入挖掘并整理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之中,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丰富旅游内容,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次,康县需精准定位自身在区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依托青龙山大景区等自然风光,结合乡村文化体验,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吸引追求自然美景与文化深度体验的游客群体,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开发亲子游、研学旅行、康养度假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最后,康县应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及文化企业的合作,引入专业力量进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规划,确保文化特色的挖掘与旅游开发相协调,避免文化资源的过度商业化与失真。

聚集多方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为了聚集多方人才,康县需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人才汇聚的高地。一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针对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等关键领域,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康县创业就业。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旅游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三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本土人才参与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发挥他们在熟悉地方文化、了解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旅游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同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人才培养,为旅游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和交流机制,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推动康县旅游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深远的意义。康县通过资源整合、文化挖掘及人才引进等策略,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康县应继续深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