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强化生态保护等行动方案,已在各地实现初步突破,特别是在农业绿色转型、生态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节点,实现了重大突破。文章对农林经济面临的资源滥用、环境衰退、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进行调研,结合国家农业政策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提出构建农业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依赖政策引领与科技进步,明晰农林经济持续发展路径,促进农业林业经济绿色转型及产业档次提升,助力农业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与生态退化问题,亟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经济路径。据《2024年统计年鉴》,全球农业经济在过去20年增长了近90%,2022年累计达到3.8万亿。尽管全球农业占比变化不大,但农业就业比例从2000年的40%降至26%,资源过度开采与生态退化成为严峻挑战。我国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研究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应对当前的挑战,为政策制定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引导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林经济的定义与范围
农业与林业的经济运作及其相互影响是农林经济的研究范畴,内容涉及土地管理、作物种植、林业培育、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活动均属农林经济范畴,关涉农村经济的各个层面。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2024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共计28451亿,GDP占比3.5%(见表1)。表1的数据说明,农林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横跨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多个行业,农业现代化稳步前进,农林经济的范畴与内容持续拓宽,包括众多农业相关产业与服务范畴。
表1 2024年农林经济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4年三季度GDP初步核算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当代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理论由联合国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其基础原则涉及公平、稳定,力图经济、社会和环境同步发展,在农业部门同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推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多样性,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模式过渡。
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农业林业实现长远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农民经济收入稳定上升,其核心要义涵盖以下内容:在农业与林业领域,强化节约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合理开发水土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降低化肥农药依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加快农业林业科技进步步伐,增进生产效率、提升品质水平,需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传播前沿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助力产业结构高效升级。关心农民经济状况与生活品质,减少城乡差异,促进社会正义,增强农民生产技能及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推动乡村经济整体进步,实施并推动农业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机制,给予必需的资金、技术及市场援助。
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过度开发与环境退化
我国农林经济迅速扩张,遭遇资源过度开采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压力,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及过度捕捞活动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年报》指出,我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凸显,若干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现象频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用量大,造成土壤及水体污染。2023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用化肥总用量为5079.2万吨(纯),比2021年减少2.15个百分点,反复对环境施加压力。为应对这些考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方针,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培训,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需持续跟踪并整治。
农林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林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农业种植与养殖结构不匹配,农产品加工水平不足,《2023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2023年,种植业增加值达89755亿,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为54.9%;畜牧业增加值计16621.8亿,占比为24.6%。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国际水平,农产品增值潜力未充分挖掘,农民经济收入增长速度不高,《2023-202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7.7%和12.5%,整体素质需进步,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国家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加工及服务行业水平,推动乡村经济整体进步。
农民收入水平低
《2023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691元,增长7.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悬殊现象依旧存在。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单一,主要靠工资收入支撑,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占比不高,收入起伏不定。《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报告称,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尚不理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为防止返贫,我国实施了精确帮扶计划,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拓展,增加农民收入。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核心数据呈现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基本轮廓,说明收入上升与消费结构演变趋势(见表2)。
表2 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主要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政策落实与监管执行不力
在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期间,政策实施与监管执行尚存漏洞,农业政策在若干地区执行存在疏漏,政策成效打折。《2023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2023年,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上升7.7%与12.5%,政策实施与监管执行存在漏洞。为提高政策落实与监管实施,保证政策实施到位,2024年1月23日,农业农村部举办新闻发布会,解读2023年农业及农村经济运行结果,突出强化政策实施与监管力度,维护农业农村经济良性循环,2023年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如下(见表3)
表3 2023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2023年中国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优化农林产业结构与产业融合
在改善农林产业布局与产业融合方面,可采取以下创举来推动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结合”的新模式,借助生物技术、无人机及大数据手段推动农业与林业产品革新升级。一是借助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及耐旱、抗病虫害的林木品种,提升农林业抗逆性及经济效益水平。二是实行无人机、自动化装置及物联网技术,采用农林生产精准管理模式,增强作物种植效益与林业资源可持续性动力,推动农业与新能源行业相结合,促进农业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项目实施。三是搭建太阳能发电设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将过剩电能反充电网,该模式大幅减少农田能源消耗,助力农业与新能源产业同步前行,实现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实施农村生态旅游及农林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实施地方农业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实施农业旅游、森林疗养计划,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推动农林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推动农业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步伐,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吸纳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举措。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一是推广使用新技术,扩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规模,尤其是智能化与数字化农业技术的创新实施与推广,拓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边界,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实施精确监控与管理,采用智能灌溉和施肥等资源节约技术,此举能增进生产效率,有助于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实施农业科技服务体。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农业工作者提供技术培训及咨询,依托网络平台与乡村站点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发展知识,进而强化其生产技术及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协作。倡导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的合作互动,助力技术成果走向产业舞台,缩短农业科技研发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引进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政府可设立“农村科技人才扶持项目”,招募农学、林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至农村一线进行技术援助工作,提升农村人才的工作与生活品质,设立全面的科研与教育交流中心,引导人才投身现代农业的创新与发展领域,促进农业林业向高质化、智能化、环保型迈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合理整合必须采纳全面治理手段。一是推动资源循环再生,严格实施土地利用管理措施,防止农田过度开垦与滥用现象,采取土地流转、农田统一管理手段,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减缓土地退化及荒废进程。二是应用节水灌溉及水循环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控制水资源浪费行为,在农业耕作阶段,必须落实化肥农药的管控要求,促进环保生产流程,降低化学品消耗,转向研发生物农药与有机肥料等环保型资源。三是支持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农业产业,增强农业持续发展水平,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改造,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及能源资源,打造生态稳定的农业生态圈。四是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形成生态补偿模式,以财政补助、税收减免为策略,激发农民和企业生态保护热情,推进生态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强化环境治理,遏制生态破坏,维护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路径,推动农业林业经济向绿色转型,优化产业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生态安全,已建立初步框架。尽管政策与技术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农林经济仍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退化和技术滞后的挑战。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协调农业与生态保护发展,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提升农民素质与收入水平,促进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朝绿色、智能和活力的方向迈进。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