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金融普惠服务农村地区老年人

时间:2025-04-03 11:14:43来源:开封大学数字经贸学院 文字:曲 乐 鲁芳芳 牟凤兰 李靖潇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村老年人群体的比例远高于城市,且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这为其金融服务需求带来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服务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普惠性则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针对老年群体的普惠金融,能够帮助解决老年人的收入保障、资金管理、健康保障等多重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文章就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在农村地区的适应性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望为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上提供参考,以满足老年人群体金融需求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

金融普惠服务

  金融普惠是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并使其能够有效地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低收入、边缘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普惠已经不再仅仅依赖于实体银行网点的建设,逐步转向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技术的普及,使金融服务可以触及偏远地区和更多群体。例如,移动支付、数字银行和互联网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为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群体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通过降低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普惠金融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公平。

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等方面。这些特殊性决定了该群体在享受金融普惠服务时面临的一系列独特挑战,也为金融机构在设计和提供相关服务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困难。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群体大多数依赖低收入、低保障的退休金或农村经济作物收入维持生活。由于长期缺乏与金融市场的接触,农村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认知较为有限,多数人在退休后理财以储蓄为主,没有稳定的财富积累渠道和投资意识。由于对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等新兴事物不熟悉,农村老年人在接受数字化金融服务时面临较大的技术壁垒,缺少通过现代数字金融渠道来获取各类金融服务的可能,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金融服务的不平等。

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

  农村老年人群体在使用数字化金融服务时,需求的核心在于服务的可达性和简便性。多数农村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操作相对陌生,他们往往习惯于面对面的银行服务,而不愿意或不擅长使用移动银行、电子支付等现代金融工具。因此,数字化金融服务在便捷性上的创新尤为重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简化版金融应用,提供语音提醒和智能客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人群体在使用数字化金融工具时的技术障碍。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农村老年人对于银行业务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逐渐被电子支付所替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支持二维码支付、移动支付等现代支付方式。老年人对这些新兴支付方式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提高日常支付效率、减少携带现金的麻烦以及避免现金丢失的风险。然而,由于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对这些支付工具的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感到不安或困惑。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数字支付工具的培训和普及,帮助农村老年人提高数字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成为促进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满足的关键。

日常生活保障与资金管理需求

  对于农村老年人群体而言,日常生活保障与资金管理需求将是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保障方面,主要涉及老年人对稳定收入来源的需求。农村老年人普遍对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制度依赖较大,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多数老年人无法及时、充足地享受到应得的社会福利。为此,金融服务需要创新养老金产品,并确保其覆盖面与普及度,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感。同时,依托地方金融机构,探索适合老年人的定期存款、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稳定的经济来源,减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财务压力。资金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金,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开支。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支出通常集中在医疗、生活照料、日常食品等方面,但他们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财规划和投资意识,使多数老年人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突发健康问题或家庭紧急开支时,缺乏足够的财务支持。

健康保障与保险需求

  健康保障对于农村老年人群体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慢性疾病、突发性病症等健康风险逐渐增加,导致他们对医疗和健康保障的需求愈加强烈。然而,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在享受基础医疗服务的同时,仍面临着医疗资源不足、医保覆盖不足、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该问题使农村老年人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远超现有的服务提供能力。在农村,尽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覆盖,但由于健康保障体系的局限性,使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与城市老年人群体相等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在治疗费用和慢性病管理方面的资金需求远未得到有效满足。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支付能力通常不足以覆盖长期的治疗费用,导致农村老年人在疾病发生时的经济负担较重。

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在农村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服务可达性:金融基础设施的缺乏与数字鸿沟

  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达性与当地金融基础设施的缺乏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逐渐扩展,但仍有大量偏远地区无法享受基本的银行服务。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乡村,老年人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交通来往才能到达最近的银行分支机构,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讲,无疑增加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另外,数字鸿沟问题同样在制约农村老年人群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接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服务和金融产品向线上转移,但该趋势在农村地区的适应性却远不如城市。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讲,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接入成为重大障碍。即便是智能手机的基础操作,多数老年人也难以掌握,从而无法使用在线银行、移动支付等数字金融工具。这种“数字鸿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差异,也使得农村老年人群体逐渐被排除在现代金融服务之外,无法享受更加便捷和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服务便捷性:金融服务模式与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契合度

  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生活习惯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契合度,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多数老年人习惯于到银行网点办理存取款等业务,面对面与柜员交流,进行现金交易。而现代金融服务主要依赖于电子支付、在线银行、手机App等平台,以上服务形式对于习惯传统交易模式的老年人而言,既陌生又复杂,造成了他们的参与障碍。同时,老年人群体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通常较弱,尤其是对于较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流程,他们无法及时适应。即使金融机构提供了简化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若该服务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如老年人的阅读能力、操作界面和服务流程的易懂性,依然无法有效吸引和服务这一群体。因此,当前金融服务模式与老年人生活习惯的脱节,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性大打折扣,无法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便利。

服务安全性: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与信息安全

  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对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存在较高的敏感性,这主要来源于对金融产品的信任度和信息安全的深刻担忧。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以及以往接触金融服务的经验有限,老年人群体普遍对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知,进而形成了对金融服务的不信任感。另外,信息安全问题同样影响着老年人群体的金融服务体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愈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群体,由于对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等操作的不熟悉,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多数诈骗行为通过虚假信息、伪装的金融平台或钓鱼网站进行,使老年人群体在进行线上金融交易时,会对信息的安全性产生深刻的顾虑。

推动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适应性的策略

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设计

  为了有效推动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的适应性,金融产品与服务设计需要结合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和特性进行微观调整(见下表)。

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设计表

  如上表所示,优化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策略,不断提升老年人的金融获得感和参与度,从而推动其金融普惠服务的全面发展。

加强金融教育与数字技能培训

  加强金融教育与数字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适应性的重要环节。金融教育方面,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金融素养问题,金融教育需要强调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注重信息化时代金融工具的应用。实践中,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合作,定期在村庄和社区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和互动式培训,帮助老年人逐步克服对新技术的恐惧,增强他们的数字金融意识。同时,还需结合老年人学习习惯,采用更加简化、易懂的学习方式。例如,开发适合老年人群体的手机应用,配备语音提示、视频教程、简洁的操作界面,并提供24小时的电话咨询服务。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门槛,增强老年人群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数字技能方面,金融机构和政府可以共同推出“金融+数字技能”的综合培训课程,将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有机结合,培训内容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定制。如可以提供分阶段的培训,从基本的金融服务了解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高阶的数字支付及线上理财操作,确保每位老年人都能从基础到进阶、逐步掌握金融和数字技能。

政策支持与监管机制的完善

  要推动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的适应性,政策支持与监管机制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金融普惠政策,确保老年群体能够平等且高效地享受金融服务。实践中,可以通过在现有的金融服务框架中加入针对老年人的特殊优惠政策来实现。例如,设立老年人专属的低费用、高收益的存款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养老基金、长期储蓄产品等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降低金融产品的服务成本,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而完善监管机制则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保护措施,防止老年人在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受到诈骗和隐私泄露的风险。具体而言,金融监管部门可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确保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同时加强对金融广告和信息推送的规范,避免不适合老年人的高风险投资产品的误导。

  在当前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推动金融普惠服务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老年人群体的金融需求,揭示了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不可或缺性,强调了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在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提出了优化金融产品设计、加强金融教育与数字技能培训、完善政策支持和监管机制的综合性策略,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提升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地区老年人金融普惠服务的有效覆盖。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