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渔民生计转型的新答卷
禁渔政策实施背景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捕鱼业中,过度捕捞、非法捕捞、缺乏科学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各国政府开始思考并且实施相应的禁渔政策。禁渔政策的实施虽十分必要,但这一政策却给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带来了诸多生计难题。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广大海洋和内陆水资源的国家,同样面临着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方面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全国性禁渔政策。为解决渔业资源保护相关问题,1986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国渔民人数众多且地域分布广泛,禁渔政策对渔民生计的影响各有不同,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社会问题。滇池,便是受其影响的典型代表之一。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也是长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湖泊。滇池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云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滇池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急剧减少,滇池金线鲃等地方性鱼类濒临灭绝。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滇池生态功能,促进水环境管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于2020年8月20日发布《关于在滇池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的通告》,并决定对滇池全湖及主要入湖河道实施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
然而,该禁渔政策严重影响了滇池渔民的生计,传统的捕鱼活动受到限制,渔民不得不寻找新的职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面临着生计转型。渔民的生计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部分渔民转而从事务工、务农等非渔业工作,二是渔民转向渔家乐、旅游接待等渔业相关服务领域,三是部分渔民选择移民到其他地区谋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渔民在生活改变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海晏村概况
海晏村得名源于古语“河清海晏”,取自唐朝郑锡的《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海晏村面朝滇池,背靠群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湖滨村落。从村里可以看到对岸的西山、观音山、梅家山等名胜,也可以欣赏到滇池的湖光山色和日出日落。
海晏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渔街道,距市区10千米,交通便利。海晏村是昆明的一个古渔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渔业文化。全村耕地总面积1507亩(约1平方千米),主要种植蔬菜等作物。
图 海晏村地理区位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晏村现有农户883户,共有乡村人口2546人,其中男性1240人,女性1306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口2546人,劳动力182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依据呈贡区财政局和访谈资料分析可知,海晏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渔业和农业。但是,近年来由于受滇池禁渔政策的影响,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旅游村发展导向的考量,渔业和农业逐渐被旅游产业取代。
渔民生计转型的动因
渔民生计转型的动因,是指促使渔民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发生改变的各类内部和外部因素。根据对实地调查收集的信息和文献的总结分析,将昆明市海晏村渔民转型的动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资源环境因素
滇池是昆明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也是海晏村渔民的传统渔场。然而,过度捕捞、废水排放、水位变化等问题,致使滇池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急剧减少,渔民的渔业收入大幅下降。为保护滇池的水环境和渔业资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禁止使用电网、毒药等非法捕捞工具,限制或禁止在滇池流域种植高耗水作物,实行滇池流域全面管控。这些措施虽有利于滇池生态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却给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计。
政策制度因素
政府在促进滇池流域的管理方面出台了许多支持和引导当地渔民转型的政策。例如,政府通过在村一级建立相关的组织、协会和合作社等平台,以此促进村民直接的沟通和资源的交流互动,加强渔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此外,政府还积极向渔民提供免费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和一次性补充等相关服务,鼓励渔民放弃捕鱼活动,转向其他行业。为促进渔民生计转型,政府大力加强海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渔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这些政策不仅为渔民提供了许多就业的机会和选择,还增强了他们主动谋求改变的动力与信心。
市场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方面,主要有两方面影响着海晏村渔民的生计。一方面,现代市场的介入以及滇池渔业资源的减少,导致渔民的渔业收入不稳定,且低于其他行业。另一方面,海晏村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旅游吸引力强。并且因其过去是码头,本地渔民与外地往来交流密切。综合上述情况,渔民有条件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调整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而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社会文化因素
海晏村本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对渔民的生计转型有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海晏村世代以捕鱼为生,有浓厚的渔业文化和渔民情感,渔业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部分渔民认为放弃渔业就等同于背叛和破坏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渔业文化。另一方面,便利的现代社会和更高收入来源,对海晏村渔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成为推动他们谋求生计转型的内在动力。因此,部分渔民对改变生计持积极主动态度,认为这是顺应社会变化、实现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渔民生计转型对个体、家庭和渔村的影响
海晏村的渔民生计转型对个体的影响
海晏村靠滇池渔业为生,但随着时代变化和水质下降,传统渔业面临挑战。为顺应新形势,渔民开始投身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等多元化产业,这一转变对个体渔民影响深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渔民通过转型不仅提高了个人收入和生活品质,还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婚纱摄影、文化创作等。同时,政府投资基建项目,改良了海晏村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消费,促进了渔村经济增长,渔民也从中实现盈利,进而提高了个人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在转型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精神适应能力面临挑战,导致渔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发生转变,这一变化给年长者以及文化教育程度和技能较低的渔民带来极大负担,他们或许会感到迷茫、困惑,难以适应。
海晏村的渔民生计转型对家庭方面的影响
海晏村渔民生计转型对家庭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这三个角度。在家庭结构方面,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渔民家庭模式被打破,女性在新兴行业,如农村旅游和服务业中,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而男性更偏向于协助完成家务或承担其他职责。在家庭关系方面,过去男女分工关系发生变化,妇女的决策和话语权得到提升,男性则更多地参与家庭事物和育儿责任。家庭成员更加注重彼此的感受和沟通,促使家庭关系更加平等和谐。在家庭文化方面,随着海晏村从传统渔业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变,家庭文化也随之发生改变,曾经以渔业为底色的传统家庭文化,逐渐被现代旅游服务文化所渗透。
海晏村的渔民生计转型对渔村的影响
海晏村渔民的生计转型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也影响渔村。具体可从渔村组织、渔村治理和渔村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在渔村组织方面,生计转型促使渔村组织结构走向多样化,功能得以拓展。从传统的渔民协会转变为旅游协会和农业合作社,渔村组织变得更加灵活多元,能满足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其次,在渔村治理方面,生计转型推动了治理模式的创新,呈现出民主化趋势。从以村“两委”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转向更具灵活性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村民的参与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渔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得以提升。最后,在渔村文化方面,生计转型激发了渔村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活力。传统的口头文化开始与现代书面文化有机结合,让渔村文化更具时代气息。同时,与外部资源的频繁交流,使渔村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包容,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渔民生计转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技术和职业培训不足
在众多渔民寻求新职业机会的过程中,技术和职业培训的匮乏成了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当渔民涉足外出务工、农业等非渔业行业时,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承受劳动力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压力。这些新业务领域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然而许多渔民仅掌握传统捕鱼技巧,缺少必要的技能与专业培训。技术上的欠缺进一步削弱了他们职业转型的可能性和能力。这一现状不仅威胁到渔民个人的生活方式,还对他们在新领域的持续就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收入来源稳定性
曾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在经历转型期后,面临着收入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他们从事打工、农业等活动,收入难以像以往捕鱼时那样得到保障。所以,积极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对渔民来说十分必要。他们可以考虑开发渔家乐、旅游接待等与渔业有关的业务,以此确保收入的稳定性。不过,实现这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花费时间,也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渔民应持续探索更多的经济发展路径,灵活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模式。通过全面推进相关服务业务,渔民们有望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获得更为稳定和持久的经济收益。
社会角色转变困难
对于长时间从事捕鱼业的渔民来说,调整日常生活习惯,转换社会身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需要让自己适应新的职业生活,获得新的社会认可度,实现从渔民到劳动者、工厂工人或是其他服务行业从业者的身份转型。这样的转型需经历一段心理调适期。渔民们在其职业生涯中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方式,要摆脱原有社会背景并接纳新的身份定位,他们会面对诸多情感考验,内心也会充满矛盾。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去契合社会新的期待和职业规范,同时需要培养新的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渔民生计转型的解决方案
加强技术和职业培训支持
首先,应构建个性化的技术培训方案,并根据渔民的具体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其次,与本地的企业和行业组织合作,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培训,以确保渔民能够掌握新工作环境所需的关键技能。再次,还需创建专业的职业培训设施或中心,为渔民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机会,以协助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最后,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为渔民提供技术支持和问题解决途径,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领域的工作要求。
提供经济支持和创业指导
首先,可建立一个专业的创业孵化平台或金融基金,为渔民提供所需的初始资金和经济援助,从而支持他们启动新的服务项目。其次,给渔民提供创业建议和专业意见服务,以协助他们策划并执行多元化经济的发展策略。同时,组织与此相关的培训和工作,增强渔民的创业能力和对市场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进入新的市场。最后,可设立渔业合作团体或联盟推进渔民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以此提高总体竞争能力。
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
首先,创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团体或小组为渔民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援助,协助他们在转变职业和角色时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其次,通过组织行业内的经验分享会,让渔民们能相互支撑和鼓舞,进而构建新的社交网络以及支持平台。与此同时,也需要提高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建立认同感,激励渔民参与社区的各种项目和公益活动中,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新环境。最后,还需要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南,旨在帮助渔民重新建立信心和自豪感,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身份。
通过梳理海晏村渔民生计转型的前因后果,不难看出,随着近年来滇池流域环境和政策的变动,为了在新时代维持生计,海晏村渔民开始逐步放弃传统渔业,探寻新的谋生方式。其中,政府的禁渔政策虽然保护了滇池的水生资源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但给依靠滇池生活的渔民带来了生计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海晏村的渔民结合现实情况,选择从事务工、务农、渔家乐、旅游接待等新行业,或者转移地区进行生计转型。这一转变虽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但也带来了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压力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渔民的生计转型也影响了海晏村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以及渔村组织、渔村治理和渔村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渔民在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他们努力摆脱困境,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此促进海晏村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