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生金 产业助振兴——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南合流村
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潇河与涂河汇合处的南岸,有一个名叫南合流村的村庄。这里紧邻晋中东高速出口,晋中龙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拥有优越的水利与交通条件。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南合流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农业,在闲置荒地上打造特色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拱棚蔬菜种植和苗木种植,探索了独具特色的“南合流模式”。
科技赋能,打造“绿色银行”
南合流村距市区约4千米,是典型的城郊村。南合流村虽邻近潇河与涂河,水源便利,但人均耕地较少,依靠传统的单一化种植难以维持生计。加之村周交通便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村中产业以玉米为主,经济收入有限,且因长期缺乏主导产业,农业发展滞后。
榆次区素有蔬菜种植传统优势,是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菜篮子”,也是首都北京的主要蔬菜供应地,区内销售市场较为广阔。拱棚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温度调节方面优势显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南合流壁画墙
而榆次有这样的种植优势,为什么不能发展南合流村呢?为了改变现状、把握产业发展商机、提升村内蔬菜供应竞争力,南合流村村“两委”迅速形成了落地方案,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南合流村新建了高科技拱棚园区,打破了传统种植的局限,实现了蔬菜种植的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针对南合流村的农业改革方向与转型决心,长凝镇和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也对其加大了资金支持,同时得到了榆次区委、区人大等机关单位的认可与重视,南合流村的拱棚发展规划被纳入全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至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南合流村已建成占地约53 333平方米、拥有34座拱棚的现代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区,引入了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智能等高科技农业设备。
然而,规划落地后,南合流村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整合小地块实现规模化种植、怎样激发百姓的种菜积极性,以及如何帮助群众快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三新”技术,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南合流村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力求在农业变革之路上稳步前行。
新技术的引入让村民眼花缭乱,“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种地全靠高科技”。村民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此外,园区的道路、水井等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善,南合流村的传统农业改革初见成效。但是,部分村民仍处于观望状态,要不要承包大棚、新技术能不能学会、种地亏本怎么办等疑问萦绕在村民的心头,他们既想尝试新技术,又担心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打了水漂。
为了让村民放心,村“两委”积极发挥党员力量,上门走访,上传下达,带领村民参观大棚农业基地,了解新设施、新技术,让他们亲身体验大棚农业种植的优势。同时,榆次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也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下乡,向村民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小课堂”,为村民答疑解惑。在南合流村村“两委”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村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看到眼前的大棚,村民纷纷念起了“致富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考虑到村民大多为首次接触拱棚种植,相关技术专家秉持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挑选了易种植、营养高且市场需求大、易售卖的西葫芦作为推荐种植作物。在众多品种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了出苗率高、生长健壮的“奥运会”苗送到村民手中。技术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从播种的深度、间距到日常的养护管理,每个细节都耐心指导,确保西葫芦能够茁壮成长,实现高产优质,让村民们真正掌握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收获丰收的喜悦。
大棚中设置有智能温控系统,该系统能保证大棚温度的随意调节。西葫芦喜热,其生长温度最好控制在24℃—25℃之间。在大棚中,即使外面寒风凛冽,棚内也能“温暖如春”。通过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一旦数据偏离西葫芦生长的最佳温度区间,系统便会自动调节通风口、遮阳网和补光灯,确保西葫芦时刻处于理想生长环境。对于作物而言,气候和温度都是影响其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过去,西葫芦最适宜在8月份进行播种,而现在,智能控温使得西葫芦及其他作物能够在不同时间段内轻松选择播种。
种植过程中,精准的滴灌与自动化施肥设备协同作业。村民只需在电脑端设定程序,设备就能依据西葫芦不同生长阶段的用水需求,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根部,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蔬菜种植区
病虫害防治同样尽显科技优势。智能病虫害监测设备实时扫描植株,一旦发现异常,迅速分析判断病虫害类型,并给出针对性防治建议。同时,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投放害虫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了西葫芦的绿色品质。
经过精心管理,30天,西葫芦便能开花,40天,就能采摘。
种植过程中,村“两委”与农业技术团队持续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并针对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栽培管理措施,通过水肥一体化、防雾棚膜技术、蜜蜂授粉、智能滴灌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让作物生长更加健康,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走进长凝镇南合流村的拱棚园区,一筐筐新鲜的西葫芦被采摘完毕,在暖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只需轻按遥控,智能电动运输车直接化身“搬运工”,将丰收的果实送往分拣中心,确保质量与产量双双达标。随后,这些被分拣好的西葫芦会被统一收购,销往周边县市及更大城市的农贸市场、大型商超。
西葫芦采摘完毕后,农户会进行除秧作业,并将大棚彻底消毒,清除残留物并旋耕土地,以提升土壤肥力,为下茬作物种植做准备。目前,除了种植西葫芦以外,村里还将培育大棚西红柿等受市场欢迎的有机蔬菜,通过丰富种植结构,满足消费需求,增加村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科技的进步让南合流村的农业技术不断升级。智能病虫害监测设备的精准识别和建议,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节养分和水分的供给,进一步丰富了作物的营养价值。智能化的控温系统,更是提升了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使南合流村的农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智能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当地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流转荒地,种下致富苗
南合流村在改革农业的同时,积极探索非承包地、荒地的流转,以苗木产业为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2019年,南合流村村“两委”积极对接太原康培集团,通过村企联合的方式,流转村内闲置荒地,建设苗木产业科技园区,通过引进优质苗木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迅速提升了苗木的成活率和市场竞争力。在苗木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引入优质苗木品种,如连翘、油松、侧柏等,并同步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为苗木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走进南合流村苗木产业科技园区,满眼皆是郁郁葱葱的景象。连翘金黄灿烂,油松挺拔苍劲,侧柏翠绿葱茏,各类优质苗木枝繁叶茂,长势喜人。这些苗木不仅是园区的“绿色财富”,更是村民致富的希望。
苗木基地
村民们在园区内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合流村迎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一方面,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曾经主要依赖玉米种植的单一收入模式被打破,如今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园区内务工赚取工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的荒地如今绿树成荫,为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生态底色。
如今,南合流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容也愈发灿烂。“南合流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让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苗木产业绿意盎然。随着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推广,这片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乘科技的快车,在南合流村加入拱棚农业种植和苗木种植行列,共同实现增产增收,携手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终审:魏文源
监审:陈绪绚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