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三产融合见行见效

时间:2025-03-05 10:17:15来源:中原科技学院 文字:时梦真 梁美婷 胡亚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繁荣与稳定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农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农业的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新审视并赋予农业更深远的意义成为必然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对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许昌市结合区位与资源优势,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产业融合等方式方法,将传统的种、养与加工、销售、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优化、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许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传统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许昌市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2019—2023年许昌市粮食种植面积均保持在670万亩(约4466.67平方千米)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传统农业稳步发展。近年来,许昌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质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农业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单户种植逐渐转变为订单种植、种养一体化和“互联网+”模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逐步实现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跨越。农业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作用日益明显。由此可见,许昌市农村三产融合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许昌市从“多”“大”“强”“活”四个方面不断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2024年,许昌市新增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市登记农民合作社超7000家、家庭农场超92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5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项目5个,全市5个县(市、区)均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2024年6月,许昌市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42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重点龙头企业47家。新型经营主体与经营体系的发展完善在促进许昌市农村三产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产业活力持续增强

  许昌市结合地方特色和自然特性,重点抓好花木、中药材、烟叶、蜂产品、食用菌、蔬菜、优质小麦、三粉等8大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基地,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依托长葛蜂产品、禹州三粉、建安腐竹等特色富民产业,从良种繁育到规模种植,从绿色农业到食品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近年来,一批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和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出现,使许昌市农业产业活力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底,许昌市共获评省乡村旅游特色村43个、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9个、省休闲观光园区13个,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遍布全市,以文化村镇研学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许昌旅游的三张名片之一。乡村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相关经营主体、从业人员数量及营业收入也不断攀升,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农村三产融合注入新的活力。

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健全,助推农村三产融合

  近年来,许昌市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多点突破,物联网技术、数字化远程监控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步扩大。截至2023年底,已建设完成各类益农信息社服务站1824个,涉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县级运营服务中心5个,涉农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助推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北斗导航,农机信息化工作处于全国领先位次。“智慧气象”逐步发展且成效显著,全市范围内现已建成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4个,在应对极端天气影响、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化了农村三产融合的维度纵深。

许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

  许昌市农村三产融合层次不够高,突出表现为产业链延伸不足。许昌市农业资源十分充裕,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花木、中药材、蜂产品和食用菌等产品在全省甚至全国享有盛誉,但精深加工产品种类不多,大多以“原字号”或“初字号”产品卖出去,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仍有待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产业相对较少,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彰显不足,在消费端的市场竞争优势不够明显。此外,城市依然是许昌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聚集地,而农村地区则鲜有企业落地,这就造成农村地区农产品增值利润较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当前,许昌市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内知名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虽在扩大,但整体经营实力及带动能力较弱,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在教育程度、资金支持等方面有着现实的制约,这就导致其参与融合的程度不高。此外,许昌市农村地区在相应的风险防范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机制,如农业保险和担保机制、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风险防范机制等。一旦风险控制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消极效应,也会使农民与合作社以及企业的合作组织联结作用发挥不充分,从而影响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不足

  许昌农业与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没有充分实现农业休闲、娱乐、体验、创意等功能。当前,许昌的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经营方式仍较为传统,且与教育、康养、文化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农业的多功能性受限。以农旅融合为例,大多还是通过餐饮、娱乐等方式带动消费,简单地将城市的娱乐方式和场所复制到农村,未能充分挖掘农村的文化特色、土特产品的价值。此外,许昌农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还不够显著,农业品牌培育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农业产业综合效益不够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

要素配置短板依然存在

  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不足,制约了许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耕地资源约束趋紧。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是必须保障的大前提,但为提升农业效益,需要大力发展花木苗木、畜牧等高效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这就势必会导致使用地的需求增加,如何合理平衡两方面是不小的挑战。二是资金需求压力较大。农业贷款难、贷款贵难题仍然存在,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短板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资金压力较大。三是人才存在短缺。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他们可以在农村管理、农民致富、创新创业及扩大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带头作用,但当前人才缺口仍比较明显。四是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率有待提升。全市虽然兴起了一些农业科技园,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科技开始应用到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局限,农业科学技术在全市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农业科学技术建设任务还比较重。

许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延伸农业产业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深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构建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例如,构建农业标准化基地,提升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引导加工型龙头企业强化生物、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逐步实现对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改善农产品市场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宣传体系,进而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全面发展。

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第一,培育多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不同生产领域的种养大户、新时代农民,推动家庭农场发展,规范农民合作社,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服务支持和理论指导。第二,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一般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牵头作用,应当鼓励合作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推进农产品的初级和深度处理,促使龙头企业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济。例如,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和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可以以粮食主产区和中药材生产加工示范区为重点,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康养小镇等现有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标准,带动其他农业产业以此为示范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第三,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是联结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纽带,是产业融合的关键点。他们在产业链的上游联结农民主体,在下游联结涉农企业,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结,保障农民生产的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农业机械企业联结,帮助农产品高效生产。农业中介组织,通过发挥桥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四,推广建立订单农业式利益联结机制。该机制以契约合同为纽带,涉农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模式,由农民提供产品,龙头企业进行采购,这种联结机制既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降低生产风险,又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购货来源和标准化的原材料,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营收益。同时,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的集聚。

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综合开发农业功能

  首先,农业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文创农业。许昌可以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如具有“钧瓷之都”美誉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可以开辟荒地打造集钧瓷创作、生产、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基地,让游客感受乡村风情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承,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有中国花木之都之称的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可以依托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在保障花卉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康养和乡村文化旅游等。其次,农业和电商产业相融合。可以搭建电商平台,将农村的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农业还可以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能源产业融合,利用农村的生物质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可以推动产业融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综合开发农业功能,促进乡村振兴。

突破要素制约瓶颈

  要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就需要打破资金、土地、劳动力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屏障,促进各要素各产业间流通顺畅。第一,建立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设置多种板块,不同板块提供不同的信息,如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制造企业信息、乡村旅游信息、公共宣传以及价格信息等,各利益主体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相互沟通,进而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主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积极主动与相关院校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产学研合作模式,培育适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人才,从而为农村产业融合贡献智库力量。第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将财政资金有针对性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产业融合领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免收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对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许昌市结合区位与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产业融合的方式方法,将传统的种、养与加工、销售、服务结合,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优化、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但仍面临着农业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不足、要素配置存在短板等问题。基于此,结合许昌市农村实际,提出产业链延伸、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农业多功能拓展、突破要素制约瓶颈等对策,以提高许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