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双争”进行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其素质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更关乎乡村振兴的实现。
“双争”活动的概述
“双争”活动的基本概念
“双争”活动具体指的是2022年8月,河北省开始开展的“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以下简称“双争”活动)。通过实施“塑魂育德、看齐争先、志愿关爱、守法诚信、创建提升”五大专项行动,厚植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持续营造向上向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为河北添彩。大力倡导爱党爱国爱乡,大力倡导奋发奋斗奋进,大力倡导向真向善向美,大力倡导学法用法守法,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双争”活动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双争”活动包括文明宣讲、文明示范、文明风尚、文明健康、文明交通、文明服务、文明法治、文明诚信、文明实践、文明餐桌等主题的活动,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提升全民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精神文明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1.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表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如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好,乡村振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可以武装农民的头脑,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进而培养一大批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大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建设美好家园,助力乡村振兴。
2.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其生活品质。
“双争”活动赋能河北乡村振兴的路径
增强经济活力,巩固乡村产业根基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村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必须融合一二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乡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风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乡村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传统非遗技艺等,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双争”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农民的文明水平和精神面貌,开拓了他们的思路,进而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邯郸市馆陶县的粮画小镇,依托粮食画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留守人群的就业,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游客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激活乡村善治,符合乡村善治理念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水平,提升乡村的治理水平。一是增强农民法治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违法犯罪问题也不断发生,特别是电信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概率,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方式层出不穷。通过加大对反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的科普力度,统筹开展国家安全、禁毒、反邪教等教育宣传,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二是提高农民参与意识,提升自治水平。随着农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农民参与集体治理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提升了村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身边好人、学习榜样活动等,可以更好地推进移风易俗,消除攀比之风,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社会稳定。近年来,邯郸市峰峰矿区积极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活动,各村普遍绘制移风易俗文化墙,展示村规民约,将抵制高额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婚恋新观等内容纳入其中,宣传身边的榜样,减轻人情负担,遏制盲目攀比之风,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减少了基层矛盾,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双争”活动赋能河北乡村振兴的困境
“双争”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部分地区的“双争”活动未能持续开展,一些乡村开展活动是为了应付上一级的检查,存在形式主义问题。部分地区或群体对于“双争”活动的响应不够热烈,参与不均衡,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活动的整体效果。例如,部分地区的环保积分兑换激励活动因为经费问题不能持久开展下去;一些志愿活动在没有激励措施的情况下难以持续开展。此外,还存在评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评价指标不能仅仅有定量的,还要结合定性的指标,而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来衡量活动的实际效果。
基层干部认识水平不足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他们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关键作用。“双争”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基层干部认识不够深刻,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基层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于“双争”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刻,未能认识到“双争”活动对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往往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长远利益,认为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民在农闲时间的文化休闲活动比较单一,不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人才队伍专业能力不足,人数不足,基层干部学历有限,对于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无所适从,即便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
农民自觉意识不强
农村“双争”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广大农民,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双争”活动的开展实效。由于部分农民看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们对于需要长久持续开展才能看到效益的活动缺乏积极性。部分农民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无关,认为开展文化类的活动是浪费时间,因此,不会自愿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农村“双争”活动供给不足
通过“双争”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提供丰富的活动来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近年来,相关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部分地区对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如道路、农田水利、厕所改造等,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些乡村建设的农家书屋、文化站,长时间空置,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甚至常年大门紧锁。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部分农村地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少,村民自发组织的就更少了。在文化产品的质量上也存在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民的需求,一些农家书屋书籍质量良莠不齐,种类不够丰富。电影下乡播放的影片多为老电影,没有展现出新时代我国的各方面成就。
“双争”活动赋能河北乡村振兴的建议
建立“双争”活动长效机制
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因此,必须建立“双争”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确保财政资金的专项利用,做好资金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多方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环保活动的持续开展等。健全评估机制,精神文明的提升更多体现在看不到的地方,因此,评估指标要科学设置,不能只看表面硬性条件,那样只会造成表面工程。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科学设置评估体系。在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考核里设计可以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内容,从而让基层干部更加重视这项活动。
提升干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水平
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首先,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双争”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此,要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文化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掌握系统思维,摒弃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部分干部自身能力不足,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为此,要提升干部开展这方面工作的能力,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尤其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人才的引进,上级政府也可以多选派专业人才到乡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后,挖掘本地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结合本村实际进行文化创作,特别是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支精神文明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增强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农民的内心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党员干部要带头宣传正面社会思想,转变农民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在乡村的各项活动中要把物质指标权重降低,增加精神文明方面的指标。特别是在农村的婚丧嫁娶活动中要反对大操大办,要宣传诚信、守法、尊老、勤俭等文明行为,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的思想转变,对那些炫富、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违法、失信的不文明行为要作为负面典型进行道德的约束。要注意挖掘非遗手工技艺,让农民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从而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政策,自觉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健全农村“双争”活动供给体系
要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供给体系,物质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两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投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图书室、文化广场等,积极发挥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上级安排的下乡文化项目要结合当地实际,保证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通过这些文化下乡项目推动地区发展,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农村图书要严格筛选,做好调研挑选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下乡电影资源要紧跟时代步伐。村干部要积极挖掘本村文化,可以组织编排戏剧等当地流传的文化艺术形式,演绎宣传身边的好典型,将守法诚信、志愿服务、勤俭节约等作为宣传内容。对进入农村的文艺演出活动进行监管,有的商家以演出为噱头来推销自己的劣质产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对于这种类型的活动,村干部要擦亮眼睛,及时制止,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