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新生:老龄化乡村发展路
经过多年的奋斗与努力,我国农村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农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农业发展不断进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农村发展“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长期的农业改革进程指明方向。2018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对于“三农”工作顶层设计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内生发展的核心思想。
在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上,欧洲地区有诸多经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以政府帮助为主要发展动力、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外源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稳定农户的收入,但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边缘化问题。基于对外源式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以内生发展为特征的乡村实践出现。内生发展关注本土资源利用以及内部文化认同的同时,不再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增长,而是转向对乡村内部非生产功能的探索与开发。然而,这种由“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发展模式的转向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非生产功能的探索实践一定程度上掠夺了传统产业的资源,乡村发展过程中外部人员的介入导致本土价值观的混乱以及地方认同的减弱,令乡村发展动力不足,陷入了停滞状态。于是在乡村发展模式的调整、反思过程中,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Ray)提出新内生发展思想,将乡村发展置于更广阔、更动态的政治经济运行框架中理解。作为新世纪以来欧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新内生发展的核心思想与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相似性,可以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思路和可行性路径。
近年来,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内生发展思想,并试图将新内生发展理论与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结合研究。依托于20世纪欧洲乡村治理实践经验的新内生发展理论是否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契合?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不同发展样态的中国农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新内生发展模式,从而得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交汇作用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翟营乡冻庄村,村庄目前正处在整体脱贫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衔接点。文章依托新内生发展理论,使用单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冻庄村的本土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总结冻庄村得以实现整体脱贫的成功经验,分析目前该村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为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文献回顾
20世纪末,大批欧洲学者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催生了新内生发展理论的诞生。学者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Ray)在反思批判外生发展理论、内生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内生发展理论。新内生发展理论在空间上强调地方与超地方的有机联系,改变单一外部资源注入的乡村发展模式,注重内外部两种资源的均衡使用。乡村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实践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社会主体间需要协调各自不同的地方认知、价值系统、行动逻辑,以领土文化认同形成与地方的纽带,从而开发、激活乡村资源,做到多种资源的有效配合,最终实现协调发展。从城乡发展来看,新内生发展理论本质上重新发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位关系,乡村不再是依附于城市的“被救济”角色,而是能够真正实现与城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在目标导向上,可持续发展取代了单一的经济增长,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想发展状态。
新内生发展理论起初被应用于探讨欧洲地区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发展,Ray基于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提出以领土文化认同勾连个体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农村可持续发展。Tomasz Adamski和Krzysztof Gorlach两位学者认为新内生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参与,并且在过程中不同主体会带来不同的知识类型。科学知识是与各类学科相关并可以公开获取的专业性知识类型,管理知识侧重应用于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不同治理主体权力上的运作,地方知识则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与经济背景,由地区传统和经验构成的一种“隐性”知识。除此之外,全球范围内的乡村研究中出现了许多适应地方本土特点的、具体的侧重与分支。总体来说,新内生发展的战略理念是从外源型扶贫到内生型扶贫,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化。学者张文明、章志敏提出资源、参与、认同作为内生发展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其关系变动影响着农村内生发展实践,乡村发展需重视内部与外部、地方与超地方的整合。学者王兰提出认同、赋权、创新、合作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彼此联动,从而盘活乡村各种资源发展,整合乡村发展的内外力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学者赵海涛等从资源整合、民众参与、文化认同角度梳理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学者文军、刘雨航认为将自上而下的外生发展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模式相结合,采取“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新内生发展模式来应对乡村振兴时期的内生发展困境。学者吴越菲通过反思西方语境中新内生发展理论,认为新内生发展理论视野下,中国农村实践需要进行权力、角色、治理形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和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得以发现,中国的农村发展模式与新内生发展理论之间呈现出很强的同构性。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新内生发展理论在中国农村本土治理中的可行性,并根据地方特点提出了许多契合本土发展的模式,有助于实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冻庄村发展基本情况
冻庄村位于行唐县城以西15公里,现有495户1495人。全村总面积3 000亩(约2km2),村庄面积280亩(约0.187km2),耕地面积2300亩(约1.53km2),人均耕地1.2亩(约0.0008km2),坡地300亩(约0.2km2),道路等其他用地110亩(约0.0733km2),辖5个村民小组。该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少数农户从事小规模牲畜养殖业。2018年,冻庄村实现整体脱贫,建立健全防贫监测帮扶机制,各项政策的持续实施保障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
样本选取
单案例分析法重点关注样本的选取。文章以冻庄村为样本,从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梳理其实现脱贫的成功经验,总结内在的价值取向与行动逻辑,并探究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可行性路径。冻庄村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治理主体多元性。冻庄村脱贫进程离不开多方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帮扶工作组深入农村基层进行驻村帮扶工作,作为纽带连接政府、村两委、脱贫户、村民等多个主体,带动全村共同致富。实现内外部资源整合,离不开多重主体的共同合作参与。
发展路径的典型性:冻庄村以政策助力,将村党组织发展与村庄发展有机结合,主要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冻庄村在探索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引入了金银花种植及加工项目,同时帮助致富带头人探索出“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参与农户”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
数据收集与分析
文章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调研和半结构访谈,同时参考冻庄村帮扶工作组提供的工作总结、对驻村干部的采访提纲等。笔者于2024年1月进入冻庄村进行实地调研,对驻村工作组成员、村内产业致富带头人、生产车间带头人、村民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深入了解和探究冻庄村的发展状况,确保研究的真实性。收集数据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梳理冻庄村成功脱贫的关键举措,重点关注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成功经验。再透过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以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地方知识三个要素出发探究冻庄村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案例描述与研究发现
冻庄村实现脱贫的成功经验
1.政策支持: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的有机互嵌
以宏观政策为主要表现的科学知识的介入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发生变化。基于政策的指导方向,冻庄村成立驻村工作组。工作组由区纪委牵头,区司法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科技局、区科协五个帮扶责任单位组成,共同承担起对冻庄村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支持和帮扶责任。由此,工作组作为相应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责任的组织,成为冻庄村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主体之一,从具体行动层面切实为村民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
财政衔接资金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驻村工作组于2022年配合村两委申报并引入“冻庄村手工加工厂项目”,由县财政投入资金为村集体建设,为村里创造长期就业岗位60余个,临时就业岗位100余个,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8万元。同时,冻庄村的金银花种植加工项目是由县扶贫资金支持建设加工厂房及设备,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00余亩(超0.267km2),致富带头人、种植户、参与采摘的村民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冻庄村在县、乡的统一安排下增加就业、创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提升就业技能,开拓就业和创业出路,激发脱贫户和村民的自主创业意识。并充分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创业、税收等优惠政策,依靠带头人的模范辐射作用,带动村民参与到乡村特色产业的建设中,进一步推动共同致富。
2.驻村工作组:管理知识与地方知识的有效整合
驻村工作组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一方面动员村民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将政策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纳入本土经验,不断更新地方知识,促进乡村的新内生式发展。
驻村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帮扶实践作用于冻庄村。工作组节约日常生活开支为村委会购买了办公家具、提供工作电脑及相关办公器材,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老党员和“新两委”开展交流活动,为冻庄村乡村振兴培养坚实人才。为解决冻庄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各帮扶单位压缩办公经费为冻庄村筹集资金11万元,打深水井一口,对供水管道进行修缮维护。
冻庄村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践困境
尽管冻庄村已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冻庄村依旧有村民具有返贫风险,冻庄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面临着发展困境。而影响冻庄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乡村治理主体老龄化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根据冻庄村所在县政府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60岁以上人口占全县人口的21.65%。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全县人口15.07%,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冻庄村所在市城镇人口增加2739246人,乡村人口减少1667948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9.56%。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冻庄村在人口结构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冻庄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乡村的特色产业并没有引起青年劳动力有效回流。村民们大多从事机械化程度低、集体决策程度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这成为冻庄村无法进一步开展生产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乡村发展的组织建设方面,冻庄村主要表现为以扶贫建设中的驻村工作组和村委会为主体的地区多元化团队建设。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城乡联结的作用,实现科学知识与管理知识的有机互动。但单纯依靠科学知识与管理知识不足以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地方知识挖掘利用上的空缺最大程度体现为以村民为代表的地方治理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决策等方面的缺失。
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构建特色产业模式,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人口老龄化由于拉动效应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实现。但老年人口在经验等方面存在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青壮年劳动力,助力产业发展。作为冻庄村主要人口的老年群体普遍种植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耐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老年劳动群体的积极作用,让老年群体弥补地方性乡村主体的空缺,走属于冻庄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以金银花种植项目为例,该产业技术难度小、渠道稳定,但耗时长、劳动力需求大,与老龄化的劳动人口结构相适应。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自然资源与内部动力的良性互动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冻庄村以金银花种植加工项目为特色产业,要促进其持续性发展,就不能止步于单纯的种植与采摘环节。金银花可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可加工范围广,应进一步开发金银花相关周边产品,开拓深加工生产线,以订单销售。挖掘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需要多方主体的配合,实现不同知识类型的有机结合。基层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力度,吸引城镇人口回流,减缓农村人口外流的困境,以期实现城乡人力资本双向流动。驻村工作组也应发挥好纽带作用,让地方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整合。一方面,研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等方面内容,让政策在冻庄村落地发芽;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冻庄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时向村民提供帮助与支持,同时挖掘更多本土特色产业项目,拓宽可持续发展路径。
促进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资源作为内生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发展需重视内部与外部,地方与超地方的整合。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培养特色农业品牌;第二产业着力发展加工业,以“冻庄村手工加工厂项目”为主,带动村内闲散劳动力在家从事劳动,增加村民收入;第三产业挖掘文旅优势,依托红色资源,建造革命烈士纪念馆。同时,联合特色产业“金银花种植项目”打造采摘体验园,在金银花盛花期策划特色采摘体验活动,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发挥乡村群众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鹤见和子和胡天民将内生发展定义为“不同地区的人群及其集团根据其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的要求,学习外界的知识、技能和制度自发地创造出来”。阐述内生发展理论的重要文献《另一个发展》指出“由不同地区的人的集团的各自的自然环境、变化遗产和共同体成员的创造性,通过与其他地区集团的交流,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通过树立致富带头人等榜样,发挥其带动作用,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鼓励村民切实参与到乡村振兴。
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应联合开展科技宣传、创业宣传、乡村振兴政策普及等活动,联合各乡村治理主体,组织开展种植、餐饮、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会。对于熟悉掌握本村特色资源的村民,鼓励其自主创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出租等形式,为其提供创业条件。此外支持其外出学习科学生产技能,并根据本村情况进行改良,从而形成本村的特色产业。同时,注重宣传其榜样事迹,鼓励更多村民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乡村建设与治理中发挥乡村能人的力量。乡村能人相较于驻村干部更加了解乡村内部运作的地方知识,在乡村内有着更广的名声与威望,更容易获得村民的信赖与支持。因此,要让乡村能人成为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注重培训乡村能人有关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内容,推动建设乡村特色治理模式。工作组应进一步了解村民的个人能力,定期举办组织培训会,鼓励乡村能人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的运营管理。
文章从新内生发展理论出发,将冻庄村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进程中的发展情况分别从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地方知识三种知识类型进行分析。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地方知识是学者针对西方乡村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概念,对应乡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不同资源和主体类型。三者的关系并非平行,而是呈现出相互作用的特点,彼此通过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行动实现动态性地相互转化。冻庄村实现整体脱贫的成功经验中充分体现了不同知识类型的融合,起到方向性引领作用的政策通过驻村工作组的有效行动作用于本土治理实践,工作组成为沟通政府所带来的科学知识与乡村所带来的地方知识的中介,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于具体帮扶工作的过程中。此外,冻庄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正经历着从整体成功脱贫到实现乡村振兴的衔接困境。在乡村发展实践中,以村民为代表的地方主体没有被充分动员,以本土知识经验为特点的地方知识与另外的两种知识类型并未实现有效互动,从而成为阻碍冻庄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原因。地方知识类型激活的失效反映出冻庄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发挥村民这一治理主体的力量成为破局的关键。因此,构建并发展与本土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有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能人的带动作用可以激活村民的治理主体性,内、外部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提升本土地区整体的生活质量,最终推动冻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