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化的耦合与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文化融合是必然趋势,借助文化的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城乡文化融合起到助力城乡全面融合的关键作用。未来,推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共生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一体化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此外,促进城乡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增强国家文化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策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既是必然选择也符合现实发展需要,当前亟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实现我国城乡融合共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国内学者对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曾菊新认为,城乡文化整合是城市化的深化和拓展。刘志刚和陈安国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进行了研究。张苏秋基于网络文化调节视角,对城乡文化融合与共同富裕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乡文化整合、城乡文化冲突现状及改善路径、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方法多为现状总结、归纳梳理及对策建议,缺乏定量分析视角。文章在研究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城乡文化系统指标体系,搜集2013年—2022年近十年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层面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耦合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对策与建议。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机理
一是经济基础的互动与互补,为城乡文化耦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首先体现在经济基础的互动与互补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汇聚了先进的生产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转移和市场拓展的机遇。乡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优势,可以为城市提供原材料、农产品和旅游休闲等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经济层面的相互协作与互补性增强,不仅加深了城乡之间的经济纽带,还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共享与优化配置,为城乡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
二是社会结构的交织与融合,是城乡文化耦合的载体。城乡加快融合背景下,社会结构的交织与融合促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与交流。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上,城乡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交流,彼此间的影响与融合日益显著,这一过程不仅孕育了广泛的文化认同,还显著地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了文化自强。
三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城乡文化耦合的核心内容。城市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创新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乡村地域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城乡居民共同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价值之一。在协调发展视域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耦合共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内涵、形态与表征。
四是生态环境的共生与保护,是构建城乡文化耦合体系的环境基础与重要保障。城市与乡村在生态环境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迅猛崛起与持续繁荣,离不开乡村的生态基石与环境支撑,乡村凭借其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清新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绿色支撑与动力源泉。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城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与支持。在城乡文化融合的进程中,需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协同共生与保护,驱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文明与文化繁荣并进。
五是政策制度的引导与保障,是城乡文化耦合的主要动力。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制度。例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为城乡文化耦合提供了顶层设计。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加速城乡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广泛包容性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生态。
研究模型
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
窦静怡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乡村文化建设评估框架,该框架由五个核心维度构成:文化资源的可获得性、文化设施的易达性、文化活动的经济可承受性、文化内容的可接受度以及文化环境的社会适应性。顾丽娟和曾菊新建立了包括基本文化投入、文化公共服务机构、居民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基本情况4个一级指标,基本收入与私人文化消费投入、公共财政投入、文化服务及文化产业机构基本情况、私人文化消费品拥有量等7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系统。本研究构建了3个二级指标,包括文化产业投入、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服务配套,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运用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熵值法,作为一种独立于主观判断的权重赋予策略,其核心在于依托数据本身的离散性特征。设n个年份(n=1,2,…,10),m个指标(m=1,2,3,…,13),计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1。在确定各指标权重后,进而加权计算得出城市文化系统与乡村文化系统的得分。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在计算综合权重前先要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1)针对正向指标:
(公式1)
负向指标:
(公式2)
(2)比重计算:
(公式3)
(3)熵值:
(公式4)
其中,满足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公式5)
(5)计算各项指标权重:
(公式6)
(6)计算综合得分:
(公式7)
耦合评价模型
1.耦合度
耦合是指不同系统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种现象,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物理学。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系统间耦合度模型如下。
(公式8)
当耦合度C大于0,小于等于0.4,为低耦合度;当耦合度C位于0.4到0.8区间,为中耦合度;当耦合度C大于0.8,小于等于1,为高耦合度。
2.耦合协调度
(公式9)
D为耦合协调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待定参数α=β=0.5。
(公式10)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分值越高,协同发展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此外,为了系统对比我国旅游产业与工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运用了均匀分布函数法,对耦合协调度指标进行了科学划分,如表2所示。
耦合发展结果分析
文章聚焦于2013年至2022年间全国城市文化系统与乡村文化系统之间耦合关系,揭示两者间的动态平衡与协同发展态势。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定量分析得出2013—2022年全国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见图、表3。可以看出,2013—2022年全国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耦合度均值为0.99,耦合情况较好,所有年份耦合度均高于0.8,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而耦合度只能反映城乡文化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对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城乡文化系统的耦合协同作用。从耦合协调度来看,整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演化,2013—2022年城乡文化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为“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优质协调”的变化趋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出现了短暂的回调现象,其余年份则均维持了稳步增长态势,这进一步凸显了两者间协同发展的动态性与复杂性。综上,全国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耦合度高,发展联动性强,两个系统之间展现出持续性的正向互动,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协调发展的进程,体现了文化领域内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
图 2013—2022年全国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3 2013—2022年全国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视域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共生路径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一进程涵盖了艺术欣赏、教育普及、技能培训以及休闲娱乐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居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受益群体,通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供给数量、空间合理分配,能够有效保障其基本文化生活的需求得到实质性满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不仅关乎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是促进城乡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共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打破城乡文化壁垒,缩小文化差距。
二是构建城乡文化互动的数字化枢纽平台。数字化平台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对接共建,成为连接城乡文化的桥梁,促进双方在艺术、教育、传统习俗等多个领域深入交流与融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城市居民可以便捷了解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感受乡村的独特色彩;而乡村居民则能接触到城市的现代文化、科技成果和多元艺术,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这种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双向互动,将促进城乡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共生现象。搭建数字化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强化技术支撑、丰富内容资源、开展线上活动、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合作机制等对策,将有力促进城乡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共生发展。
三是创新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这是促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耦合共生、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旨在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通过资源高效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市场全面融合,促进了城乡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发展,实现了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共生与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强调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丰富的创意资源、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而乡村文化为城市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乡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化城乡文化品牌特色化建设。品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挖掘、整合、提升和传播城乡文化资源,构建形成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品牌建设,要打破城乡界限,整合多元业态与产业资源,形成推动品牌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2013—2022年间城市文化系统和乡村文化系统的耦合度均高于0.8,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为实现协调发展视域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耦合共生,旨在通过均衡服务、数字融合、产业共生和品牌打造,促进城乡文化深度融合与繁荣发展。
编校:牛勇雯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