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新篇:高校教育的乡村叙事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高校“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直接关系到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然而,长期以来,以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等为特征的“五育失衡”痼疾在高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其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效。由此,探索高校“五育融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路径尤为必要,不仅有利于优化高校综合育人体系,而且有利于提升广大青年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投身社会实践的适配性与贡献率。
高校“五育融合”与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性
“五育融合”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目标指引和充分保障
兴村就要先兴人,振兴乡村从“人”开始,须引好服务“三农”的“明白人”、抓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激活农民群众“实干人”。“五育融合”的提出既传承了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国家高度和国际视野。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教育的重视,还融合了中外近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危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洞见。同时,它也借鉴了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展现了对教育现代化的全面理解与创新。这种融合体现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强调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毋庸置疑,乡村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同时高校要培养的也是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多元新型主体加入协作。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农业部更是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框架和培训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些政策措施旨在通过系统化培养,为农村发展注入更多专业力量。与之相契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五育融合”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目标指引和充分保障。
乡村振兴为高校“五育融合”提供人才实训场和素材库
高校“五育融合”人才培养的归旨不是让毕业生逃离农村,而是让其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练兵需有练兵场,乡村振兴则为高校“五育融合”提供人才实训地和素材库。近年来,为落实产教学融合,根据“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方针,各地高等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同时,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尝试,建设投入公共实训基地产业园、科技园,以“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筑牢稳岗就业根基”为目标,以开展技能研修、提升培训、考核评价为主要功能,同时兼具技能竞赛、培训师资培养、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成果交流展示等功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训场,为乡村振兴点燃了人才“火种”。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
乡村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教育资源匮乏、技术人才短缺和社会认同度低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社会的活力与文化传承。
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和收入水平低的困境,导致他们选择外出务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而乡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也是密切相关的。这一比例很大程度反映了农村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大规模的人才流失不仅直接削弱了乡村的劳动力资源,也使得当地社会的结构变得更加脆弱。此外,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往往在城市定居,成家立业,难以回乡。长期化、家庭化流动使得乡村的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不断增加,导致乡村社会活力下降和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教育资源匮乏
乡村地区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另一重要挑战。一方面,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许多农村或乡镇的学校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室和科学实验室等必要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相关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硬伤”。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关键问题。在一些偏远农村,一个教师可能要教授多门学科,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科的深入教学和对学生的精准辅导。加之,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较低,导致许多优秀教师不愿留在乡村,从而形成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质量低的恶性循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不仅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还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和职业选择。
技术人才缺乏
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当前乡村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尽管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许多地区的农民仍在使用传统耕作方式,缺乏对新型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这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乡村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往往无法快速适应,经营困难。这种技术人才的缺乏,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乡村产业升级的步伐缓慢,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社会认同度低
乡村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普遍较低,很多年轻人对乡村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留在乡村的意愿。近几年,针对“年轻人返乡意愿”的调查统计层出不穷,但多数调查结果均表明,半数以上的人认为乡村发展前景不明朗,居留意愿较低。此外,乡村的经济活力和文化吸引力不足,使得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部分年轻人认为,城市才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提升社会地位的地方,而乡村则被视为经济落后、发展机会稀缺的地方。这种观念的形成,导致乡村人才的外流,加剧了乡村发展的困境。
高校“五育融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五育融合”协同性不足,孤岛化现象犹存
“五育融合”作为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操作路径,具有现实可行性。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受到不正确的人才观念干扰以及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高校在落实“五育融合”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五育融合”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情况,各育课程缺乏有效衔接和协同,难以发挥合力。其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体现德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然而,当前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关注智育发展,忽视德育、美育、体育等其他教育要素的培养。其三,育人理念相对僵化,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在推进“五育融合”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五育”内涵的深层挖掘和系统融合,导致融合育人的实践流于形式,未能充分体现出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五育融合”实效性甚微,融合度有待加强
“五育融合”的实效性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教育,让学生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上理解并认可“五育融合”的理念,从而实现思想内化,最终通过实践将其外化为行动。但审视当前高校“五育融合”现状,无论是“五育融合”目标培养体系之下的人才素质指向,还是承载“五育融合”路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尚未建构起良好的“五育融合”有机育人生态,制约了新时代其工作的实效性。而这种不足的反馈最直观体现在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及工作能力上。在实践输出方面,不乏乡村振兴优秀青年带头人,但也存在“智育突出,他育不足”者,即只擅长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美育、体育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
合力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衔接不够契合
高校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各方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从“全程育人”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一过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显著扩展,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校内教育,还涵盖了校外实践,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界限,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教育。然而,由于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同,导致高校内部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使得“五育融合”的育人效应难以充分发挥,育人形式相对单一,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来看,育人的“方位”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社区协作等校外实践形式,不断拓宽育人主体的范围,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育人环境。然而,受限于经费、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融合的层次和质量尚未得到明显提升,“五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关系网络仍未形成,协同高效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建立。
高校“五育融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路径
理论框架与教育理念
构建高校“五育融合”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耦合模式,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理念和理论框架。高校应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教师应注重自我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认清时代方位与自身价值定位,注重思想课程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及课程思政的引导功能,摒弃“唯成绩”的滞后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教育内容应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涵盖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确保课程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同时,高校应注重课程的跨学科融合,通过项目化学习和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
为推动“五育融合”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有效落地,高校亟需获得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高校与乡村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进而提升乡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具体而言,应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高校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而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不仅能增强高校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此外,政策应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确保资金与资源的高效配置。
校企合作与实践导向
“跨界”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典型特征,高校更应该将“开门办学”置于重要位置,推进院校、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联系。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与教育、企业和院校的融合,也是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连通。高校应与乡村企业、合作社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高校可在乡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实践基地应具备多种功能,包括实验室、培训室和活动中心,方便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活动。通过实践基地,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乡村的能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的成功,离不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的“五育融合”模式为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整合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要素,高校不仅能培养出适应乡村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显得尤为关键。这种多方协同的努力,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