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美育视角下高校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淮工实践

时间:2024-11-20 10:38:47来源:淮阴工学院 文字:杨 远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社会进行服务的一种实践方式,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建设充分地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中不断创新,以求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推行以来,取得显著的成绩,该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上坚定信念、砥砺自我,在实践中践行真知、提升素养,有效地培养广大青年的社会交际能力,树立良好的家国意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迎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融入美育育人机制的意义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课堂。高校美育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结合专业技能,发挥专业优势,凸显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拓宽美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路径。

丰富美育资源,增强学习主动性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和家庭美育融合的产物。学校美育侧重知识理论型的学习,以艺术类课程及艺术类社团活动为主,且多为整体性教育,缺乏艺术审美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的美育体验欠缺严重。社会美育多为兴趣驱动式认知,不论是博物馆、文化馆或艺术馆等政府公益类组织,还是社会市场中具有盈利性质的艺术机构,都呈现出人群差异化、时间不规律、灵活度高等特点。家庭美育更多为习性培养,是文化浸润式教育,与个体的家庭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家庭美育往往伴随个体终身,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将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融合打通,形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家庭美育的兴趣观念的驱动,以及高校美育的理论性系统性,以社会实践赋予美育教育新模式,丰富美育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而服务,促进可持续的社会公共性文化发展。

拓宽美育途径,革新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重美育、强美育”的相关文件,体现教育鲜明的指向性,但从民众重视来看,美育教育体制仍薄弱。由此,如何把握适合中国美育教育生态的发展路径是当前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美育教育应更加强调发展的普及性,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普及审美教育、提升全民审美素养更具有现实性。高校美育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便是在拓宽美育途径及完善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集社会公共美育教育机构资源,将社会美育中的各类活动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美育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共建“自发性美育”,暑期社会实践与地方美育文化、家庭美育文化相融合,开展地方美育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扩大地方美育文化影响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美育视野和美育鉴赏能力。三是从高校艺术学院的专业视角出发,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将校园课堂转到社会,共建美育资源,在实践中领悟美育的趣味性,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革新教育新模式。

建设美育环境,落实思政新理念

  推进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环境,好的社会环境会使美育得到快速发展,从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新理念。美育所需的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构建美育的良好物质环境。美育的物质环境主要包含自然物质环境、社会物质环境两个显性层面,而其中隐性的人文物质环境则渗透于人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二是优化美育的开明政治环境。国家重视美育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形成开明的政治环境,可以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三是完善美育的健康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构建美育的普及和美育的格局是至关重要的,它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四是加强美育的文学艺术熏陶。文学艺术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体现,能够影响公民的人格发展,同时,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也体现出社会性的人格属性。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新理念,是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

美育视角下“青行绘梦”社会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考虑,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将实践教学的教育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把美育理念融入学科,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多措并举丰富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效。以2022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淮阴工学院“青行绘梦”社会实践团结合专业技能,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巨大变化、从不同层面来探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学院高度重视,提供组织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等要求,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践行真知、砥砺自我、提升素养,最广泛最紧密地为党凝聚青年。结合淮阴工学院学科优势,经研究决定,现在大学生中开展“‘艺’路追寻青春献礼”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和发扬该校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艰辛,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担当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淮阴工学院“‘艺’路追寻青春献礼”团队于2022年6月至8月开展为期两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分为“‘艺’路追寻,青春献礼”实地寻访、“红色地图我来绘”“红色故事我来画”“红色故事我来讲”等多个部分。

  淮小艺青行绘梦宣讲团于6月8日至9日赴宁探寻革命遗迹,以“‘艺’路追寻,青春献礼”为主题开展实地寻访,队员们领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纪念胜地——雨花台风景区、在南京市档案馆追寻关于南京的历史与记忆,置身在那段枪林弹雨的红色历程中,感受南京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五二〇”学生运动纪念广场深处的36座民国学生群雕前,与革命先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本次赴宁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精神,认识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层层突破。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向革命先辈致敬,传扬红色文化,团队成员通过结合专业特长,设计Q版形象,描绘出队员们游览的画面。

  通过南京之行的红色文化熏陶,2022年7月团队成员开展“红色地图我来绘”“红色故事我来画”的系列活动,一是绘制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南京市雨花台、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等著名红色胜地地图。二是搜集革命故事结合专业特长绘制漫画,旨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血脉,实践队员将淮安革命烈士王元甲的故事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增强红色故事的传播性。随后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支教活动,队员们带着绘制的画本走进家乡的中小学课堂,向同学们讲述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

  本次活动意义非凡,增长青年才干的同时又将红色教育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的心田,用童趣的方式宣传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历史意义,每每讲到革命英雄激烈的战斗经历和慷慨就义的场景时,无不为之动容,感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队员们用自身的青春力量向祖国献礼,激励青少年探索红色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增强使命感及责任心。

培养实践能力,强化育人成效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一方面有效引导了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会合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更好地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得学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在宣传、传播方式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将口述红色故事的宣讲具化于形,创作成漫画的形式,以绘本形式进行宣讲,在宣讲时强调其故事性、灵活性,注意讲述规范、逻辑严谨、引人入胜、形式灵活,使红色故事走出枯燥说教,使小朋友们获得了经典红色故事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红色精神滋润,让红色故事真正地生根、发芽在青少年当中,并成长、开花、结出硕果在心里。让经典故事更好地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同时,该活动通过电话、QQ、微信、腾讯会议等方式进行联络,通过淮工设计微信公众号、慧聪教育网、中华网、中华商报网、上海热线、搜狐网、咨询中国、中国新闻联播、今日头条、朝闻天下、中财网、中青校园、抖音等新媒体宣传赴宁的实地寻访活动视频、队员们游览画面的Q版形象、红色地图、红色漫画故事、宣讲红色故事、重走各个省市的红色足迹。

  淮阴工学院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艺’路追寻,青春献礼”取得了圆满成功,据了解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2022年暑期足迹遍布6个省市,通过发布公众号、实地宣讲等方式向13 000余人次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获得一系列荣誉:2022年江苏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淮阴工学院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022年淮阴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等奖。设计艺术学院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贯彻落实,牢记使命的决心和信仰,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为建设祖国事业贡献力量才是青年学生应该做的。

强化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美育育人功能

结合学科特色,拓宽教学路径

  暑期社会实践一般是由校团委部门负责管理,该项工作通常被看作是非教学工作,因此与暑期社会实践难与专业深度融合,这也是当前暑期社会实践无法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可以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度契合,促进学生的第一课堂到实践课堂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大学生从知识的理论性到实践性的快速转化。虽然暑期社会实践结合学科特色是有难度的,但仍然有高校尝试结合专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并达到了实践育人的成效。因此,各个学院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在育人成效、活动内容、设计途径以及实施手段要充分体现并突出学科特色及专业要求,拓宽专业教学途径,展现学科风采。

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专业品牌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之一,有助于高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地方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暑期社会实践是连接高校学生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将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深度结合,促使他们运用专业力量服务社会实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需要创新暑期社会活动形式,把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真实有效地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团队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专业品牌的特殊性。

建立实践基地,提升育人质量

  建立长期化、长效化实践基地是暑期社会实践的基本保障,可以加强社会与高校的互联互动。因此,高校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村居和中小学校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专业特色、实践内容有针对的建立长期化实践基地,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紧密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场所,促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渠道,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专业技能和了解社会,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维,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打好基础。通过与社会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与相关单位通力合作、资源互享、互通有无、协同发展,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促进社会实践成效的不断提升,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为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不仅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是为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育人工作提供新的方向。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奉献精神的重要手段。高校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更切合专业特色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切实有效加强美育育人功能和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