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11-14 14:21:54来源: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 文字:冯丹杰

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同时,农民的收入提升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截至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691元,相比2022年增长率达到7.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 821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之多。且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053元,相比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基于此背景,通过发现河南省农民的增收点,不仅能更快地实现农民收入渠道的增加,更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一经提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遵循其形成规律,并顺应相应的演变趋势,以形成整体的长效机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具体是指以创新为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属于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是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为基础,并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等以便更好地产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以便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更快地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层面,罗必良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分别为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许秀川等认为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范围更广的农业劳动对象、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劳动资料、农业科技和管理创新共同构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科学内涵。罗必良等认为驱动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苏艺认为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在多个层面阐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也应该从深化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等六个方面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原等认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实践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也要重视通过包容性的产业链变革助力新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化为新增价值。于法稳认为应通过树立健康引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以便构建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姜长云认为应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李怀等认为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依靠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新农企、新农人、新农技以及新农地四个方面进一步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除了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层面的研究,部分学者通过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分析。王亚红等通过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模型分析发现2011~2021年间农业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上升,但水平偏低;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各地理分区、农业功能分区存在差异。宋振江等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中西部地区抢抓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历史机遇,应通过跨越式变革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科技赋能、绿色增质、数字增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罗光强等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2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水平并通过模型分析进一步发现我国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导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分析较为单一,未能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分析。因此,通过分析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与农业劳动资料三者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研究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相关数据以便探究出适合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分指标分析

  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据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与农业劳动资料三个方面进行划分,依据朱迪等的测度构建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统计年鉴》。

表1 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

  参考罗光强等关于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衡量做出进一步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文盲人数*1+小学学历人数*6+初中学历人数*9+高中和中专学历人数*1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16)/6岁以上人口总数;参考钟晓华关于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的衡量做出进一步说明,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R&D人员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农业劳动者

  以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外出务工劳动力与乡村从业人员之比分别作为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衡量,并通过三者具体分析农业劳动者。通过对比2018年至2022年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发现其从9.03提升至9.53,即河南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同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外出务工劳动力与乡村从业人员之比从2018年至2022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新质劳动者来说,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等的提升更能体现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相关指标的提升说明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劳动者方面呈现逐年提高趋势(见表2)。

表2 农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对象

  选取森林覆盖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作为绿色环保、农林牧渔服务业情况的衡量,并通过二者具体分析农业劳动者对象中的生态环境和新质产业。对比表3中数据发现2018年至2022年间河南省的森林覆盖率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24.14%,基本完成了我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至202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至24.1%的任务,即绿色环保的维稳为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同样观察河南省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发现其从2018年的103.91至2022年的105.15,呈现波动式增长,体现出了河南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以及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断增强,即河南省新质产业的稳步提升。最后,从绿色环保与新质产业两方面共同分析发现农业劳动者对象在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见表3)。

表3 农业劳动者对象

  

农业劳动资料

  选取农村公路里程数与乡村人口之比、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分别作为传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的衡量,并通过二者具体分析农业劳动资料中的物质生产资料与无形生产资料。首先,对比表中农村公路里程数与乡村人口之比发现其从2018的12.54增加至2022年的14.13,说明河南省传统基础设施投入量的增加,即河南省对于物质生产资料的重视,更能体现对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其次,对比表中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从2018年至2022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说明河南省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河南省无形生产资料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从物质生产资料与无形生产资料两方面共同分析得出在农业劳动资料方面的进步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见表4)。

表4 农业劳动资料

 

结论及建议

  基于2018年至2022年农业新质生产力相关数据并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与农业劳动资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探究河南省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绿色环保、农林牧渔服务业情况、传统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农业劳动者层面上,河南省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推动,既要邀请外省优秀的专家来省内进行指导,又要推动相关人员进行省外学习,以便更好地实现省内外资源的相互补充以及不同地区的互利共赢;第二,应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应进一步加强新型销售方式的推进,比如说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促使农民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减少中间商对农民销售利润的抽取,以便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幸福生活;第三,应优化劳动力流动政策,政府应出台积极且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有序流动。

  其次,在农业劳动对象层面上,河南省绿色环保较为平稳,农林牧渔服务业情况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推进绿色环保,通过智能科技的发展实现对气候或自然灾害的预测,通过绿色高效要素的发展实现环境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二,应提升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以便更有效地使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推进。

  最后,在农业劳动资料层面上,河南省传统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基于上述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应加强传统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应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便更好地超越传统生产力,适应新的生产关系。通过以上措施更好地推进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以便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其离不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来说,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还有利于农村乡村效益的提升,更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所以应大力推进河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划分,并基于前面学者的研究对其进行测度,比较河南省2018年至2022年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等波动情况,并提出加强推动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优化劳动力流动政策等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