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现代乡村文明的建构

时间:2024-11-14 13:34:19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邢子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所建构的现代乡村文明(以下称:现代乡村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既具有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备守正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特质,对于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现代乡村文明的内涵阐释

广义与狭义内涵

  阐释现代乡村文明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邹绍清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背景,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内容囊括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特征的物质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制度观念和文化艺术等。商志晓从内容维度出发,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包含物质、政治、精神和社会及生态在内的五大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基于此,现代乡村文明的内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上,现代乡村文明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文明理念的有机统一体。一是高质量的乡村经济。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内在要求,乡村要以农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完善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农村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以更好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农村实践,构成现代乡村政治文明的主体部分;三是充实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在于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都富裕。共同富裕的薄弱点在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居民精神世界应是现代乡村文明建构的核心任务;四是现代化的农村基层治理。现代乡村文明应赋予农村基层治理以“现代化”显著特征,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基础上更突显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五是美丽宜居的现代乡村。倡导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整治的现代化思维与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构建乡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狭义上,现代乡村文明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为主要内容,是农民在长期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事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总和,既具有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深刻反映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化精神支撑的战略安排。本文后续内容将基于狭义内涵展开探讨。

核心要素

  现代乡村文明涵盖四大核心要素。第一,党关于“三农”发展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理论政策。现代乡村文明诞生于党领导乡村人民推进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并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全局,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其不仅要在内容选择上聚焦“三农”工作,遵循并包含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更要在实践过程中承担为乡民讲解、宣传党的现代化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政治任务。第二,兼具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双重特征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现代乡村文明作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农村文明新形态,其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充分体现农民群体特点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第三,移风易俗。其主要涉及婚俗、葬俗、民间信仰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和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制,推动婚丧嫁娶等日常礼俗的现代化。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礼仪文化、祠堂文化、家风文化和老区革命文化等,以及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现代乡村文明建构的价值蕴涵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乡村智慧

  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华儿女特有的民族符号,炎黄子孙是共同的身份标识,中华文明是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特殊国情的现实逻辑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根脉在农村,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载体。建构现代乡村文明的内在逻辑是立足乡村发展实际,保留农村地区特色,扎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以乡村文明现代化助力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像中华文化符号中的“犁”“二十四节气”等和民族精神中“红旗渠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实践活动。建构现代乡村文明旨在保留乡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这些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以“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从而更新并拓宽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空间和文化场域,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特别是农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新发展理念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理论逻辑。现代乡村文明的建构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因而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伟力。“创新”体现在其立足新发展阶段谋求乡村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上;“协调”体现在其注重处理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与中华文明、现代乡村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上;“绿色”体现在其一方面内在包含了源于乡村、富含乡村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强调以现代化手段保护和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在传统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碰撞中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路;“开放”体现在其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襟。它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不仅为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肩负着人类文明延续的使命重任;“共享”体现在其重视运用文化治理手段,从制约乡村发展和人民普遍关注的现实性问题出发,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治理理念,致力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现代乡村文明因其顺应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求而能够为推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厚的文化涵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厚植文化根基

  建构现代乡村文明是以创新乡风文明和丰富农民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重在挖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力量,从而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与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物质生活的进步,缺乏精神层面满足的富裕不是共同富裕。欲形成新社会构造,需从重建乡村礼俗文化入手。其原因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撑,事关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现代乡村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明”“乡村文明”和“现代化”三大要素的有机融合,既有“中华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共同特点,又兼具“现代化”的显著时代特征,回应了当前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转型需求,在增强农民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明价值与地位,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推动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而且在转型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现代化治理之路,真正实现以文化建设凝聚智慧与力量,引领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繁荣发展。

为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目标遵循

  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步骤,目的是要推进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建构现代乡村文明。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铸魂本质上是解决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问题。而文化的本质为以文化人,着眼于“人”的发展,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之一是推进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旨在发挥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现代化背景下对经济和政治的促进作用,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新的可行路径。当前,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还存在重视不够、内容单一、参与不足、措施不实和专业性差等现象,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实践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明确的方向引领。现代乡村文明的提出实质上也是为解决乡村文化的发展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深入发展具有中华文明历史底蕴、现代化阶段性特征和鲜明农村特色的乡村文化,契合了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必将成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目标遵循。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现代乡村文明的建构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完善并发展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关乎乡村现代化转型,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要铸牢农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主张,彰显中华民族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根本立场。农民是乡村文明的主体,是推动乡村文明现代化转型的主力军,没有农民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很难建成现代乡村文明;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导向和理论特质,决定我们要紧紧依靠农民群体汲取智慧和力量,处理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特别是乡村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两个结合”带动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农村占据我国较大的国土面积,每个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文明记忆,独特的村史村情决定了建设现代乡村文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要注重调查研究。梁漱溟先生认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看农民是怎么生活的, 理解农民为什么这么生活,实际上强调“调查研究”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实证明,只有亲身实践、亲身调查,才能发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更好地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二要着眼于实际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重视不够、措施不实、投入不足、监管不力和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举措,尤其要重视明确职责分工,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三要解决好供需矛盾问题。当前很多农村文化建设更多关注相关部门“有什么”的问题,而忽视乡民“要什么”的现实需求。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善于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真实诉求,同时也要引导农民善于表达心声,以此实现文化发展的供需协调,确保建构的现代乡村文明更加科学规范、贴合实际。

坚持城乡文明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源自乡村,又反哺乡村,二者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探索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一要推动城乡文明基础设施标准化一体化建设。以城市标准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凸显城乡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地位,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二要建立城乡文明融合发展长效机制。首先,落实党委领导负责制,坚持党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工作的领导,将推动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纳入党员领导干部考核标准。其次,健全监督评价制度,一方面确保城乡文明融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融合发展的实效性。最后,要完善组织保障,各地区要建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精通信息技术等专业化人才,加强资金、人员和项目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三要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互通。畅通城乡人才流通渠道,发展新乡贤文化,鼓励人才回乡“传经送宝”,分期分批组织农村人才到城市党政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此外,加强人才交流互通不仅要靠情怀,更要靠完善的制度保障,健全奖惩制度,激发城乡各类人才参与热情,打造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总之,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建构的现代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厘清二者关系逻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现代乡村文明的内涵逻辑、价值逻辑与建构逻辑,可以有效回应“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的目标与要求,对于新时代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以“精神富裕”赋能实现共同富裕,更加完整准确地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思考。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