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时间:2024-11-13 16:24:06来源: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人民政府 文字:陶积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与社区凝聚力,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同时,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增强村民身份认同、提升生活质量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村民之间的互动,还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亦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渠道,通过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村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提升治理效能和透明度。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提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和精神动力,使得乡村不仅在经济上迈向富裕,也在文化上走向繁荣。基于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更能够通过文化自信的建立,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双轮驱动。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提高村民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石,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载体。基层文化活动涵盖传统节庆、民俗艺术展示、文化遗产教育、现代艺术引入等多维度。通过此类活动,村民不仅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广泛的文化知识,更能在活动中实践与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同时,在此类文化活动的引导下,可以使得村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文化传承的态度更加积极,文化自觉性和创新性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增强村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塑造积极的乡村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展示自我和互相学习的平台。在公共空间中,村民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见解,展示个人才艺,这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展现。通过此类互动,村民文化素养均存在提升的机会,从而整体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社会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扩大基层群众文化的影响力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如村史编纂、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农民画、陶艺等传统手工艺的振兴等,以有效地传递丰富的乡村文化信息,从而增强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此类活动不仅在村民中传播文化知识、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同时也吸引外部游客和文化学者的关注,从而拓宽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范围。基层文化活动通过整合资源,能够提升村文化的可见度和吸引力。例如,传统节庆活动通过现代传播媒介的运用,如互联网直播、微电影制作等方式,使更多非本地群体得以实时参与和体验文化活动,从而极大地扩展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通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村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有显著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村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传统技艺,更通过实践技艺,能够将文化遗产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实践中学习和传承的模式有效地保证文化传统的连续性。此外,活动还激发村民创新传统文化的热情,部分传统艺术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改编传统戏曲、创新民族音乐等,均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还通过文化教育的推广,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校园、社区中心等平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不仅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也为文化的传承培养新的力量。

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恢复和重现传统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验及传统手工艺,不仅增强文化的吸引力,还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此类文化活动不仅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更通过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标识,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元素。例如,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和传统艺术的展示,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还极大地提升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通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同时,文化活动也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活动中的文化产品,如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以及其他与文化有关的商品,不仅丰富了市场的文化商品种类,也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使得乡村文化活动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展示,不仅保护文化遗产,也使得文化传播更为广泛和便捷。创新不仅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乡村文化活动中,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乡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发展,提升了地方文化影响力,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基层群众文化自信的建立。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路径

确定创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

  创设和推广群众文化活动应以提升文化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创新及加强文化教育为主导方向,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核心需求,同时反映出基层的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加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豪感,可通过举办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实现,如传统节日庙会、历史纪念日的庆典以及传统习俗等活动。此类文化活动不仅使村民深刻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激发其对文化根源的深厚认同感。通过此方式,村民的文化自信得以显著提升,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深化文化传承则需系统地整合乡村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以及各类传统艺术。例如,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小组,通过组织村民学习并展示《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越剧、《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以及《牡丹亭》《鸣凤记》等昆曲和螺钿漆器、竹根雕、缂丝以及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文化能够活跃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此外,政府应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或文化展览室,对本地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行系统地收集、展示和研究,同样是传承乡村文化的有效方式。此类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和文化学者的关注。在推动文化创新方面,需建立开放的思维和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引入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例如,通过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转化为动画或网络短视频,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消费习惯。此外,鼓励本地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创新设计,将传统工艺品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艺术品,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也能为乡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对策包括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与其他乡村地区及城市的文化机构建立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定期举办跨地区的文化节、艺术展览和文化论坛,不仅能展示本村的文化成就,也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从而推动本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健全群众文化的宣传体制

  文化宣传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通过有效的宣传,可增强基层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的宣传网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是实现文化信息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应通过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宣传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广泛覆盖。在构建宣传网络的过程中,需注重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宣传内容不仅要能够吸引基层群众的注意力,更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真正为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可通过结合乡村特色和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宣传内容,使基层群众在欣赏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宣传团队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宣传团队是连接文化活动与基层群众的重要桥梁,其专业素养和宣传能力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因此,政府需加大对宣传团队的培训力度,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宣传团队掌握最新的宣传技巧和手段,以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健全群众文化的宣传体制过程中,政府需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不同地区的基层群众在文化需求上存在差异,宣传体制应灵活适应这些差异,以确保文化活动的宣传能够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为此,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意愿,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宣传策略和内容。同时,还要注重宣传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其成为文化宣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而言,政府可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互动的文化活动、开设文化讲座和培训班、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和交流。

大力发展基层特色文化产业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使命。在文化产业领域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打造多样化的产业链,是形成区域性文化经济圈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需通过精准识别和培育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和本地民俗等独特资源,将非遗传承、乡土戏曲演出、地方美食节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寻求在品牌塑造、内容创意和体验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其旨在将乡村的独特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民俗体验和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开发中,以产业带动的方式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创造力。通过深入发掘和整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手工艺和本地民俗等独特资源的活化与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文化技艺面临流失的风险。通过与当地文化传承人和相关组织合作,可有效保存宝贵的文化资产,并将其以合适的方式融入市场需求。例如,通过开发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文化旅游产品,以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手工艺品制作、文化创意产品加工等产业,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在品牌塑造与内容创意方面,基层政府可通过整合乡村的本土文化元素,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此外,基层政府应结合当代审美和需求,通过创新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等,将乡村文化与现代设计、技术结合,从而形成新颖的产品线,进而满足消费者对特色文化的需求。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开发等环节。例如,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非遗展示会、手工艺工作坊等活动,使游客直接参与制作、体验与互动,从而深化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此外,组织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将乡村独特的节庆和风俗融入现代生活,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服务,以此激发更多的兴趣与热情。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是乡村文化繁荣的生动体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基层群众不仅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振兴与乡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保燕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